9月24日,粤港澳大湾区文学高质量发展论坛分论坛“《作品》70年·新大众文艺的文学实践”举办。 受访者供图
9月24日,粤港澳大湾区文学高质量发展论坛分论坛“《作品》70年·新大众文艺的文学实践”在广东大厦举办。这是第五届“粤港澳大湾区文学周”系列活动之一,也是庆祝《作品》杂志创刊70周年系列活动之一,具有特殊而重要的意义。
近年来,“新大众文艺”成为广东文学的一大亮点。从打工文学到素人写作,从城市到乡村,广东各地正在形成独具特色的文学生态。这一现象不仅是文学创作的延展,也折射出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人民主体地位的文化体现。
“新大众文艺是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文化创新的产物,也是新时代文艺生产力的一次大解放。”广东省作家协会党组书记、专职副主席向欣在论坛上指出,近年来,广东积极推动文学界群众力量的组织与激发,探索从“书写人民”到“人民书写”的文学闭环,努力将百姓故事转化为中国式现代化广东实践的文学表达。
东莞市文联与花城出版社合作推出“新大众文艺丛书”,助推大批素人作者进入主流文学视野。受访者供图
因材施助,扶上马、送一程。广东积极发挥组织优势和专业优势,慧眼识珠,不拘一格地挖掘、扶持各行各业的文学新秀和潜力作者。省内刊物《作品》《花城》《特区文学》设置专栏,形成力推素人写作的联动效应。“烧烤诗人”“清洁女工作家”“石头诗人”“运动员作家”“渔村诗人”“基层教师诗人”等素人作者的文学作品已产生破圈效应,展示基层文学的广阔想象力。
因地制宜,加把柴、添把火。广东统筹全省文学资源,在广州、深圳、佛山、东莞、江门、潮州等地布局创作基地和实践点,形成从城市到乡村的创作网络。主席团成员对口联系基层作协,指导各地发挥资源优势,推动全民写作风尚,培育新兴文学业态。
因文兴业,一子落、赋能多。文学创作正成为地方文化和城市发展的助力。以“中国作家第一村”为阵地,专业作家与素人写作者共同书写文学作品。东莞写作群以丰厚的文学业绩擦亮城市文化形象;江门则通过网络文学与文旅融合吸引创作团队驻地创业,使文学成为城市文化软实力和产业发展动力。
以新为生,激发“一寸丹心白日明”的文学能量。向欣引用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互联网技术和新媒体改变了文艺形态,催生了一大批新的文艺类型,也带来文艺观念和文艺实践的深刻变化”“人民既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历史的见证者,既是历史的‘剧中人’、也是历史的‘剧作者’”。从新时期“打工文学”到新时代“素人写作”,广东的实践证明,“文章合为时而著”的文化力量不可等闲视之。
以民为本,锤炼“一篇珠玉是生涯”的文学精品。广东文学强调尊重人民主体地位,鼓励作家“虚心向人民学习”“诚心诚意做人民的小学生”,推动文学创作从“小我”向“大我”转化,从“小众”向“大众”拓展。无数新兴行业和岗位为文学提供丰富素材,中国故事、湾区故事、广东故事源源不断。
以融为要,营造“四时风气长如春”的文学生态。纵观历史,文化运动和文艺革新往往造就文化名城。广东文学以鲜明地域特色和文学风格独树一帜。向欣指出,新大众文艺创作蓬勃发展,应树立“大文学观”,鼓励“半路出家”,为业余作者、素人作者、网络作者搭建平台,同时坚守文学理想,拥抱新技术赋能,不断拓展文学边界、扩大文学影响。
天是世界的天,地是中国的地,新时代文学的道路无比宽广。“新大众文艺”创作遍地开花,必将迎来丰收季节。让我们以“人人皆是创作者”的赤忱书写“强国复兴有我”的实践,用“全民写作”的热情锻造“人民出品”的精品力作,共创百川汇流、文映江山的新胜景。
新闻链接:
侨乡遇上网文,江门如何引领新大众文艺?|文化观察
新大众文艺:人人都是书写者|文化中国行
《南方》杂志全媒体记者、南方+记者 | 影子
【通讯员】邱海军 何小流
【本文责编】张蓓蕾
【频道编辑】李卓华 陈健鹏
【文字校对】华成民
【值班主编】叶石界 郭芳
【实习生】林平杰 黄思凯 陈柏言
【文章来源】南方杂志党建频道
杠杆平台app哪个可靠,宝利阁配资,启灯网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