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9月9日,对于中华民族而言,是悲恸的一天。伟人毛主席在那天辞世。然而,就在其身后事的问题上,时任中央领导核心的华国锋做出了一项引人关注的决定:他主张保留毛主席的遗体,并修建一座纪念堂,而非遵照毛主席生前多次公开表达的火葬遗愿。令人费解的是,这一看似“违背”的举动,却得到了包括叶剑英元帅在内的中央领导层以及全国人民的普遍认可与支持。这究竟是基于怎样的考量?
巨星陨落,举国同悲
这一年,共和国已历经了两次巨星陨落:周总理与朱德相继离世。到了9月8日夜晚,毛主席的病情骤然危急,陷入深度昏迷。正在一场答谢宴会上的华国锋,接到紧急通知后,立刻中断宴席,匆匆赶往毛主席所在的202住地,并指令秘书通知所有在北京的政治局委员火速前往。
毛主席晚年病痛缠身,自1970年九届三中全会之后,他的健康状况持续亮起红灯,肺炎、白内障、失眠、便秘等多种疾病困扰着他。即便身体如此虚弱,他依然坚持每日工作十多个小时。
医生建议他使用抗菌素、进行全身检查,甚至提议通过胃管辅助进食,都被他一一拒绝。华国锋、汪东兴等四位同志自1976年5月11日毛主席被诊断出心内膜下心肌梗塞后,便负责他的医疗照护,对主席的病况了如指掌。
他们亲历了抢救过程中的分秒煎熬,心中始终悬着一块巨石。在毛主席拒绝胃管时,华国锋甚至亲自尝试,只为劝服主席接受治疗。然而,最终,遥测心电仪上的线条在9月9日零点十分化为直线,病房内外的人们无不陷入巨大的悲痛。
生前倡火,身后何从
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面临人口众多、土地紧张的现实。为了节约耕地、推动社会进步,中央领导层便大力倡导火葬。早在1956年,毛主席、周总理等151位中央领导同志,便以个人名义共同签署了《倡议实行火葬书》,身体力行地推行这项改革。
毛主席本人对火葬的态度更是明确。他曾幽默地对身边护士吴旭君提及,自己去世后要火葬,并预想骨灰可以撒到江河里。这无疑是他生前多次向身边人提及的心愿。
在毛主席逝世后的首次中央会议上,讨论到主席的身后事,确实有与会人员提议,应当遵照主席遗愿,将遗体火化,并像周总理那样,把骨灰撒入祖国的大好河山。这个提议,在当时获得了大多数与会同志的支持。
然而,令人意外的是,面对这一主流意见,华国锋却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他神情凝重,经过一番深思熟虑后,明确表示反对火葬毛主席,并随即提出了另一个大胆的设想:保留毛主席的遗体,并为他修建一座永久性的纪念堂,供后世瞻仰。
破局之举,众心归一
华国锋之所以能做出这个看似“违背”的决定,并获得广泛支持,与他同毛主席的特殊关系密不可分。毛主席对华国锋的器重,可追溯至1955年。当时,时年34岁的湘潭县地委书记华国锋首次面见毛主席,其清晰的汇报和踏实的工作作风给毛主席留下了深刻印象。
此后,毛主席对华国锋的提拔接连不断。1959年,他提议华国锋出任湖南省委常委兼书记处书记。1971年2月,又提名华国锋到国务院业务组担任副组长,协助周总理工作,并特别指点他“不能只当文官,还要当武官”,显然有意让他接触更多重要职责。
到了1976年4月7日,在周总理病逝后,毛主席更是明确向中央政治局建议,由华国锋出任国务院总理、中央第一副主席,并留下了那句举足轻重的“你办事,我放心”的六字批示,正式确立其为接班人。这份非同寻常的知遇之恩和政治传承,让华国锋对毛主席抱有深厚的感恩之情和沉重的历史责任感。
在毛主席逝世的复杂历史时期,华国锋与叶剑英等中央领导人迅速稳定了国家局势,避免了流血冲突。他深知,毛主席是新中国的缔造者和领导者,其丰功伟绩应被全党和全国人民永远铭记。在那个需要凝聚共识、稳定人心的特殊时刻,保留毛主席遗体并建立纪念堂,不仅是对伟人的最高礼遇,更是一种深远的政治考量,能够有效维系人民的集体情感和对国家的认同。这一提议,最终得到了包括叶剑英元帅在内的所有中央领导同志以及全国人民的普遍认可与支持,证明了华国锋的决策是顺应民心、符合大局的。
伟业昭彰,精神长存
华国锋的提议获得通过后,后续工作立即紧锣密鼓地展开。1976年9月13日,华国锋亲自担任“毛主席遗体保护领导小组”的组长,全面负责遗体防腐、纪念堂选址与规模等各项复杂事宜。在遗体防腐技术方面,曾出现过一些分歧,但华国锋果断拍板,指示徐静等人放手去干,确保了毛主席遗体的长期完好保存,以供世人瞻仰。
在各方的不懈努力下,占地5.7万多平方米的毛主席纪念堂,于毛主席逝世一周年之际,即1977年9月9日,举行了庄重的落成典礼,并正式对外开放。这使得普通民众有机会亲临瞻仰伟人遗容,深刻感受新中国第一代领导集体的丰功伟绩。
即便在1981年辞去中央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职务后,华国锋对毛主席的深厚敬意也从未改变。在之后的二十多年里,每逢毛主席的诞辰和忌日,他都会雷打不动地带着家人前往毛主席纪念堂。抵达时,他总会亲自喊出“行礼”的口令,这份深情与坚持,一直持续到2008年他本人逝世才画上句号。
结语
华国锋关于毛主席身后事的决定,并非简单的“违背”个人遗愿,而是在特定历史语境下,对国家现实、人民情感以及毛主席历史地位的深远考量。这其中蕴含着对伟人的敬仰,对国家大局的担当,以及对民心所向的深刻洞察。历史最终证明,这一看似出人意料的举动,在那个复杂的年代,有效地凝聚了社会共识,稳定了人心,也成就了中国领导集体之间深厚情谊的一段佳话。
杠杆平台app哪个可靠,宝利阁配资,启灯网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